机器人当助手精准植入“脑起搏器”帕金森患者不再抖
震颤8年,
脑起搏器让她重启花样人生
姚女士今年41岁,在公司担任内勤的工作,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走在路上,谁也不会把面容姣好、总是笑眯眯的她和“控制不住的颤抖”联系在一起。
8年前,毕女士发现自己的右手时不时地会出现轻微的颤抖,那个时候,她没有把这个小小的“变化”放在心上,工作和生活一切如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右手的颤抖逐渐加重,毕女士开始重视,连续奔波了四五家医院,拎回了一袋袋药物,却都没有什么效果。
“最令我难以接受的是,病情加重了以后,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事都做不好了”,谈及震颤给自己带来的折磨时,毕女士话音低沉,“工作的时候,我连键盘都按不下去,更别提打字了,做饭的时候,我连盐盒都拿不起来,撒盐都控制不了,也没有办法包饺子了,饺子皮捏都捏不上,吃饭筷子都拿不起来……”为了不让同事发现自己的异样,毕女士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症状,生怕自己一紧张又抖了起来,“那两年心情很压抑,生怕被别人看到了,丢人。”
2019年的秋天,毕女士在我院接受了全面的检查,她遇见了李洛教授,在经过详细的检查后,李洛教授建议其考虑手术治疗,可以大大缓解令她苦恼的震颤。
2020年5月31日,毕女士在市立医院顺利接受了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术后的她不抖了,再也不用大把大把地吃药了,摆脱了震颤,工作和生活都恢复到了从前健康时的样子,“我对手术的效果特别满意,在做手术这件事上,我没有犹豫,一点都不害怕,充分信任李主任,因为我还年轻,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
“特发性震颤是神经科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之一,主要的症状表现就是双上肢的颤抖,”市立医院脑科中心副主任兼东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洛教授介绍,“诸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和肌张力障碍这些运动障碍疾病,迄今为止病因未明,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展,患病率也会越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脑起搏器手术揭秘:
大脑里装“开关”,
机器人助力微创精准治疗
所谓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原理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延伸导电连接埋在胸口处的电池,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以此来控制病人的症状,使病情得到改善。这项技术目前在临床已经使用超过30年,已累计造福超过17.5万病患,治疗疾病覆盖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
李洛教授指出:“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疾病具有可逆、可调节、安全、微创等优点,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动作迟缓或失调、肌肉僵直及震颤的症状,还可以明显降低服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绝大部分患者接受脑起搏器治疗后,就好比在大脑中装了一个‘开关’,运动症状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能够重返工作岗位,真正让患者实现人生逆转。”
神经外科届的“达芬奇”
——ROSA机器人
我院拥有胶东半岛第一台有着“神经外科界的‘达芬奇’”之称的ROSA机器人,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专门用于脑部手术辅助的机器人,其采用了六度自由机械臂传感技术、复杂器械操作的软件程控技术、无标记点的自动注册技术和患者体位自动追踪技术,具有定位精确、计划精巧、操作简易、适用性广等优势,倍受神经外科医生的青睐。有了ROSA机器人的助力,脑起搏器手术的术前操作得到简化,电极植入更加精准,手术时间得到缩短,堪称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手术方案。
除了强大的临床设备支持,李洛教授还强调,“为了给患者提供专业、全面和系统的全程治疗,我院神经内外科携手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从前期的疾病诊断到药物治疗,再到中后期的手术评估和实施,以及术后的药物调整、程控和康复,我们强强联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帮助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打好持久战。”
完成胶东半岛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帕金森病DBS手术
我院神经外科是岛城最早开展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外科治疗的团队。自2013年7月起,我院神经外科已完成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近500例病人,手术数量和质量在青岛占据领先地位。“我们科室的规模硬件设施处于青岛市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去年,科室引进ROSA神经外科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成功开展胶东半岛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帕金森病DBS手术,填补了胶东半岛的技术空白。”
运动障碍疾病:就诊不及时、
延误诊断率高、治疗率低
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而肌肉量、小脑功能及感觉不受影响。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是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三大病种,此外还有亨廷顿舞蹈病、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中国是拥有运动障碍疾病患病人群和病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该病在我国仍处于就诊不及时、延误诊断率高、治疗率低的现状,呼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病,这种脑重大疾病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给家庭的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全球约有超过10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仅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就有300万左右。根据国内帕金森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7%,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每年新增患者约10万。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数量将达到全球患病数的一半。
●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ET)是成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病之一,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病,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早发病的高峰年龄≤24岁,晚发病高峰年龄≥46岁,约有1/3的患者有家族史,男性更好发该病。特发性震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具体如下:全球人口:发病率约为1%,即100个人里就有1个人会得该病;成人:发病率为0.4%-6%;65岁以上老年人:4%-5%。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致残性高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根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病率为37/100,000,按此推算,世界范围内约有超过300万人罹患该病,我国患病人数约46万,但由于认识不足造成的误诊、漏诊,实际上可能更多。
“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心理理疗、外科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等疗法,但当患者存在病程时间过长、药物疗法效果不显著、药物不耐受等情况时,首先考虑脑起搏器手术治疗,脑起搏器手术具有微创、可逆性、可调控性的特点,是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李洛教授介绍。
专家简介
李洛,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USC医院和Vanderbilt 医学中心访问学者。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副主任兼东院神经外科主任。
擅长神经外科颅脑脊髓微创手术技术,填补岛城多项神经外科技术空白:
2008年岛城首例“内窥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
2012岛城首例“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等脑缺血疾病
2018年首例“杂交复合手术条件下脑巨大血管畸形切除术”
2019年胶东半岛首例“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的经鼻垂体瘤切除术”。
近期相继完成了“机器人辅助下的DBS治疗帕金森症”等机器人导航精准手术,填补胶东半岛空白。带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连续3年进入“中国医学科技量值排名”前100名。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周二下午(东院)
文/ 东院神经外科 唐思魏
采编/ 文化宣传部 徐福强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 庞智洋 徐子晨
往期精选
◆ 我院完成山东省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Edwards SAPIEN 3瓣膜,全国第九家!
◆ 我院完成山东省首例电子相控阵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外周血管精细介入手术
◆ 大叔不明原因头痛陷入昏迷 多模态影像融合3D建模精准指引开颅手术
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